朱一平
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二日据群众反映,修水县溪口镇溪口村三组村民郑小平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两座古墓葬。随后,笔者与县文化局有关人员一起赴实地调查。
该墓葬坐西北朝东南,墓室高九十厘米,宽九十八厘米,进深三百八十厘米,两墓并列,墓室用刻有方格纹青砖砌结而成,为宋砖室卷顶墓。出土的器物有影青瓜棱形执壶一件,高十六厘米,口径六厘米,底径七点一厘米;铁壶一件,高二十厘米,口径稍残,底径七厘米;三脚铁炉一件,通高十八厘米,残破。最为重要的是伴随出土的还有青石质墓志铭一方。墓志铭高五十九厘米,宽四十厘米,碑文字迹清晰可辨。除标题横排篆书外,正文均为竖排小楷书,共十六行,满行二十二字,共三百二十一字。经考证,为黄庭坚于宋元祐八年(1093)撰文并书的墓志铭,这是继发现《王纯中墓志铭》《徐纯中墓志铭》之后,修水县第三次发现黄庭坚撰并书的墓志铭。
铭文曰:“宋故黄处士墓志铭,处士讳府,字文渊,豫章分宁人也。高祖元吉,曾祖中雅,父灏。公神锋俊奕,不修小节,睦于宗族,和于乡党。好读书,善属文,数不利有司,乃浩然肆志林泉间。不问功名,每与酒自娱。一觞一咏,酣歌起舞,放心自得之场。尝曰:人生行乐耳,何区区利禄耶。公父以文章独步江南,与范文正友,故公为儿时,常从文正。文正会宴,必置公于左右,酒阑则命公赋诗,公索笔立成,有高致不类群儿语。文正引而诧诸僚属曰:名父之子,吐言可畏,为识者见赏如此。公得年六十有七,卒于元祐辛未正月之四日,葬以癸酉九月之乙酉。其兆曰:溪口。公娶南宫氏,能治家有贤行。生男三人,长曰革,先公卒。次曰公绶,次曰孚,皆应进士举。女三人,长适建昌进士李君陈,次适邑人进士宋知几,季适武宁叶与。其夫人来乞铭,叔夜,侄也,知我伯父德义为详,再拜而铭。铭曰:人患不寿,士难处穷,公以贫乐,又以寿终。呜呼!于处士何悲乎!”
从墓志中可得知,墓主黄府,字文渊,为黄灏之子,从小聪颖,好学善文,并得到范文正(范仲淹)的赏识,多次应试不第,隐居乡间。墓志铭中所说的高祖元吉,字贞公,为分宁黄氏二世祖黄赡长子,赠光禄寺正卿;曾祖中雅,字有文,号庄实,赠大理寺少卿。灏,字茂先,号实之,为黄中雅长子,宋嘉祐丁酉(1057)进士,授太子太傅、刑部尚书。黄灏、黄湜(黄庭坚祖父,字茂谒,号正伦,黄中理三子,授朝散大夫)与侄黄孝宽同榜高中进士,宋英宗赐“联桂芳”以荣之,时人称“联桂芳三及第”。
据《黄氏宗谱》记载,墓主黄文渊在分宁(今修水)双井黄氏世系第六代中,排行二十一,为黄灏次子,与黄庭坚之父黄庶[字亚夫,宋庆历癸未(1043)进士,知康州事,赠中奉大夫]为堂兄弟。同富中浼公与墓主祖父中雅公(同富谱记为“中顺”)为堂兄弟,即墓主为浼公堂侄孙、黄庭坚堂叔父。尽管黄庭坚在撰书《黄文渊墓志铭》时未署其名,经考证,仍可认定为黄庭坚所撰书。
其一,墓主黄文渊卒于宋元祐辛未(1091)正月之四日,葬于癸酉(1093)九月之乙酉。据史料及黄庭坚年谱记载:是年二月一日,黄庭坚葬母于双井祖茔,为母守丧,居故里分宁。这就为黄庭坚撰书《黄文渊墓志铭》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墓主黄文渊下葬时,墓志铭可及时勒石,同时置于墓室。
其二,墓主黄文渊与黄庭坚之父黄庶为堂兄弟,为黄庭坚伯父,这在墓志铭中已清楚叙述:“其夫人来乞铭,叔夜,侄也,知我伯父德义为详,再拜而铭。”黄文渊下葬时,伯母乞铭并委派侄儿叔夜前来,作为侄辈的黄庭坚,岂有推辞不书之理。
其三,墓志铭文叙事清楚,黄氏世系准确无误。墓志铭碑文为小楷书。字体清劲稳重(见拓片),为典型的黄庭坚小楷书风格。我们将在此之前出土的《王纯中墓志铭》、《徐纯中墓志铭》放在一块进行研究、比较,三方墓志铭所呈现的那种结体紧密,撇捺开张,中宫收紧,形貌偏扁的小楷书风格一模一样,如出一辙。
那么,黄庭坚在书写《黄文渊墓志铭》时,为何没有落款署名呢?探究其缘由,不外乎这么一个客观事实。众所周知黄庭坚不仅在诗词、书法上享有崇高地位,而且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名列“二十四孝”之中,其伯父黄文渊下葬的同年,黄庭坚刚刚安葬好母亲和弟弟仲熊,并筑馆舍于其母墓旁守墓。出于对母亲的孝道和对弟弟的思念,在撰书《黄文渊墓志铭》时,才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这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人之常情。
江西乐安《同富黄氏七修族谱》(清)关于黄府世系的记载:黄府系浼公堂弟中顺公之孙。《同富谱》中顺子三:灏、浃、注;《双井谱》中雅子五:灏、浃、注、渭、浚;《泉塘谱》中顺子二:灏、浃,中雅子三:渭、浚。
修水友人寄来新出土黄庭坚所书《黄处士墓铭》拓片。珍之。此墓铭前年出土,当时凭彩色照片已作小文论其书艺及文献价值。今更睹原拓,益信前论之不谬也。
九江学院学报编辑部吴国富转寄修水朱一平文一篇,介绍修水县新发现黄庭坚撰文并书的墓志铭一通,并有拓本彩照一张。吴国富附信一封:
黄君先生:
您好!今有一事请教:修水黄庭坚纪念馆朱一平馆长撰文,叙述修水发现黄庭坚撰文并书的《黄文渊墓志铭》一事。仔细拜读之后,又请罗龙炎教授审阅,认为有以下疑问:
一、铭文没有落款,断为黄庭坚撰写似乎证据不足。况且铭曰:“其夫人来乞铭,叔夜,姪也,知我伯父德义为详,再拜而铭。”(朱馆长标点如此)似乎应该理解为:“叔夜”才是作者。黄先生所见广博,不知能否提供旁证,以支持朱馆长的论断。
二、文章提到,墓志铭与以前出土的两种墓志铭书法特点完全相同,所以出自同一作者,可据此断为黄庭坚所作。对于书法鉴定,黄先生是专家,故还得请您认定,并附加一些说明。
如果上述问题可以解决,则可将文章发表于《九江学院学报》。
恳请不吝指教。
谨祝顺利
九江学院学报编辑部 吴国富
2006年9月12日
前此我在修水时,已得悉出土墓志一事,并电话询问朱一平。正纳闷处,不意第一手资料转辗却到手中。朱一平文介绍了新出土墓志地点、出土时间、尺寸和碑文等,因有多处错误,且对墓志相关问题没有弄清楚,故今据照片及朱一平介绍情况重释并考证如下:
按此墓志为典型的山谷碑志体楷书,碑首横向书铁线篆“黄处士墓铭”五大字。正文凡16行,满行22字。全文如下:
《宋故黄处士墓铭》:处士讳府,字文渊,豫章分宁人也。高祖元吉,曾祖中雅,父灏。公神锋俊爽,不修小节,睦于宗族,和于乡党。好读书,善属文。数不利有司,乃浩然肆志林泉间,不问功名。每以酒自娱,一觞一咏,酣歌起舞,放心自得之场。尝曰:“人生行乐耳,何区区利禄耶”?公父以文章独步江南,与范文正友,故公为儿时,常从文正。文正会宴,必置公于左右,酒阑则命公赋诗,公索笔立成。有高致,不类群儿语。文正引而诧诸僚属曰:“名父之子,吐言可畏”。为识者见赏如此。
公得年六十有七,卒于元祐辛未正月之四日,葬以癸酉九月之乙酉。其兆日溪口。公娶南宫氏,能治家,有贤行。生男三人;长曰革,先公卒;次曰公缓、次曰孚,皆应进士举。女三人:长适建昌进士李君陈,次适邑人进士宋知几,季适武宁进士叶与。其夫人来乞铭。叔夜,姪也,知我伯父德义为详,再拜而铭。铭曰:
人患不寿,士难处穷。公以贫乐,又以寿终。呜呼,于处士何悲乎!
按,从碑文可知,墓主黄府字文渊,当系分宁黄氏六世之人,黄灏之子。但墓志所叙身世“高祖元祖,曾祖中雅,父灏”明显遗落祖父一辈,查《黄氏宗谱》,元吉——中雅——黄灏属直系三代,在黄灏与中雅两人间不存在再隔一代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墓主黄府文渊是黄灏之子,则中雅应是其祖父而非曾祖;元吉应是其曾祖父,而非高祖。如何解释这种错乱?笔者不敢妄断。
细观此墓志书法为典型的山谷碑志一路楷书,气息纯雅,结字修长。无论笔法、结字规律皆与山谷风格相吻合,故应为黄庭坚所书无疑。
从墓志所述黄府文渊卒于元祐辛未(即元祐六年,公元1091),葬以癸酉即元祐八年(1093)可以推知,山谷书写此墓志时,正在修水老家为母亲李氏守孝期间。恰与他撰文并书写的《徐纯中墓志铭》基本属同一时间。比照两墓志可以看出,书法风格完全相同。只是章法布局上徐纯中墓志有行无列,多自然天趣。此志则行列整齐,或系按格书丹而成。
又,吴国富来信提到墓志中有“其夫人来乞铭,叔夜,姪也。知我伯父德义为详。再拜而铭”。“叔夜”其人不明所指。余颇疑“叔夜”或是山谷一个不被后人所知的谱名。按,山谷同胞兄弟五人及堂兄弟四人(叔父黄廉所生),谱名都带“叔”字,如其胞弟有叔献、叔达,堂兄弟有叔敖、叔向、叔豹、叔夏。所有这些名都取自古代贤圣的字或号。其中叔献、叔达、叔敖、叔豹均为传说中舜时名贤,多高辛氏才子;叔向即春秋时晋国名士羊舌肸。“叔夜”为竹林七贤嵇康的字,符合黄庭坚兄弟行取名的规律,如果以之作黄庭坚名解,则“叔夜,侄也。知我伯父德义为详。再拜而铭”。不仅文通意顺,而且正好与墓志铭没有作者名款的现象两相印证——“叔夜,侄也”正是作者自书名款。
此外,此墓志上方“黄处士墓铭”铁线篆五字疑或山谷手笔。这是目前仅见的山谷篆书,弥足珍贵。
山谷书法诸体兼通,尤其重视篆隶笔意与行、草书的沟通。他曾为天柱山太平寺“万松亭”篆书匾额,事见《豫章文集·卷29·题万松亭》,惜遗迹已不存。今得此五字篆书,为研究山谷书法填补一资料空白。
民国17年湖南《宁乡泉塘黄氏八修族谱》关于黄府的世系图。黄府系浼公堂侄孙,泉塘谱记为中顺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