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同宗共祖 >> 文章内容

菱谿精舍記(清·陈三立)

[日期:2020-02-05]   来源: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作者: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阅读:2341[字体: ]

【菱谿精舍記】 - 清【陳三立】
(此文寫於光緒14年,1888年,收錄於‘散原精舍詩文集’。再刊於民國七年,1918年,2月15日【東方雜志】第15卷第2號)
        古之大司樂掌成均之法,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郊有遂,鄉有庠,閭有塾。二十五家而有學,内則十年就外傅,居宿於外!【尚書大傳】:“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歲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然其制頗皆不具。或謂【大學】篇,為三代國學詔冑子之典。余以爲,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衆” 之文,抑里黨庠塾之遺法也。周衰,群學壞缺。養教之具,蕩然已盡。後王修學,與時隆污,具文而已。唐以後,始有書院,以通學校之窮。有宋儒生,彌縫飭厲,競於講學,而其所爲教,既可睹矣。未幾,一靡於括帖祿利。明張居正至欲盡取廢之。居今之世,通古之變,一振書院之窮,其惟族學乎?封建之制不行,世祿宗法,隨以俱廢,然士大夫庶人之族如故也。聚族而立學,其志相通,其誼相篤。父兄長老之與處,其誡勉易以相及。游泳乎詩書,綢繆乎倫紀,業講而修行,法莫善是!湘潭黃氏居某里,子姓綿盛,即里之【菱谿】。築精舍,置群籍,延耆儒,課族之子弟。余友修原君,條立學規,務反近世書院“習帖括”、“階祿利”之所爲,其意蓋曰:“吾使吾族子弟,得以寡過,盡其才焉爾!”天下之變既亟矣,人才窳下,風俗之流失,寖以益甚。察其所由,自一人一家子弟之失職始也。天下之族,今皆如黃氏,有以善其教,納子弟於軌物,以底於成。上者,道濟天下,智周萬物,輔世長民,經緯大業。次者,澤躬爾雅,忠信務本,不失爲良士!造俊茂之才,成純懿之俗,維理亂之數,遏禍敗之萌。天人之運未熄,而三代之猶有可復,其不可驗諸此與?黃氏之先,占陶燒石,賈販累世,以致鉅富,儒學聞人,往往輩出。今顧益務興學,族之秀髦,弦誦俯仰於山嫺水麗之間,絕人事之擾,遠城市佻達朋比詭遇之習。嗜欲之氣清,則教易入;講習之功久,則學固而德益蓄。黃氏倡於一鄉,效於四境,冀以推行於天下。世之君子,究知禮樂之原,其尚加意於此哉?余故取而論之,以明王政之所見端。若夫勤學之方,因材之等,達於世變,而無悖於古,修原君審而致之,以維其後,蓋非言說之所能備也。
    光緒十四年十月。義甯陳三立記。


        译文(湘潭黄大德译,旅居美国):古代的“大司乐”掌管礼乐,为国内的子弟们设计国家的教育政策。这政策是什麽呢?就是教导乡野的孩子成长,几户就一起有个老师,再多几户就一起设个私塾。每25家有个学校。在其中,读了十年就再到外地求学,可以住在外面。【尚书】里説的:“士大夫和公卿的官子弟,十三岁进小学,学习小的礼节仁义。二十岁进入大学,学习大的礼节仁义”。但上面说这些制度,我都不曾看到确实条文。有人说四书里面的【大学】一书可以作为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子弟的范典。但我以为,孔子説的下面这几句话:“学生们要在家对父母孝顺,出外要对长辈敬重。谨慎而讲信用,同时要有个博爱之心”,倒或是自古遗留下来的乡里教育之法!
        自从周朝衰败之后,各种学问道理都崩坏。教育子弟的这些理论和做法,都已经荡然无存。而之后各朝代有关制定教育政策,有时候好,有时坏,都是徒具形式而已!唐朝以后,才开始有“书院”的教育设计。到了宋朝学者备出,大家都争相讲学。宋人所説所教的东西,我们都看得到。但是不多久,整个教学便流于迂腐,及以赚钱求官为目的等表面功夫。这些情形直到了明朝,宰相张居正才想到要废除。
        到了今日,要贯通自古以来的变化,要振兴“书院”这个设计的弊端,我想只有靠“家族兴学”吧?!既然封建时代的设计行不通,这些宗法制度都该废掉!然而老百姓们他们的本性还是一样不会变的,为什麽呢?因为族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志向是相通的,他们的友谊是诚挚的。长辈们作为教导者,他们的训诫勉励比较容易有效果。而子弟们畅游于诗书礼乐之中,沁润于伦理纲纪之内,老师说的东西,学生马上可以做到,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好的了!
        湘潭某地黄氏家族,他们子孙绵延繁盛,亦即【菱谿黄氏】。在这里,他们建筑了一个漂亮的房舍,买了很多书籍,延请了耆老大儒,让他们来教导家族的孩子们。我的好朋友【黄修原】,他设立了学规,一定要把近代的徒具迂腐形式的现象,以及以赚钱求官的不好思想,整个纠正过来!他简单説了这个办学的初衷:“我要让我家族的子弟们,尽量少犯过错,同时也人尽其才!”
        天下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到如今人才卑劣,风俗流失,这情况越来越糟糕!仔细想这个原因,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失职!如果天下的各个家族,都如黄家一样,可以完善其家族教育,然后让子弟们纳入正轨,然后有所成就。成就高的人,他的品行学问可以帮助天下,智慧可以帮助万物。他可以辅助世界让百姓成长,也可以处理各种国家大政!而成就稍差一点的人,也可以温文尔雅,保持自身完善,忠信务本,在地方上也是个好国民!家族教育可以成就俊茂之才,可保淳厚风俗,可以维护法理,也可以遏制祸乱。天下运息不停,但要恢复夏商周三朝流传的教育制度,不能藉此验证吗?
        黄氏的祖先们,烧陶石起家,经过几代做生意累积了巨富。之后就儒人学者辈出。今日,黄家做了兴学的好事。于是族中出衆的学子们,抚弦诵书于美丽的山水之间。避免了人情事务的干扰,也远离了城市中坏朋友的不好的习气。所以我们知道,欲望清淡的孩子,则容易教导。在这种环境之下讲课学习日久,则学问可以根固,品德可以蓄积。
        黄氏在自家提倡这种教育法,四方乡里都效法,也希望可以渐渐地向天下来推广。世上的君子们啊!我们穷究礼乐的初衷,不就是希望如此吗?所以我对此来讨论,来説明对于良政之见解。至于有关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因应变化,而不违背古训等等,黄修原先生也都已经审察制定,希望可以行之久远,这些不是我在这里简单説説就可以説完的。
        光绪十四年十月。江西义宁人,陈三立记录

注释(湘潭黄大德注):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客家人,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出身世家,當年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又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但戊戌政變後,頗思避禍全身,甚少參與政治,自謂「神州袖手人」(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
        父親陳寶箴为晚清湖南巡撫,晚清戊戌變法中維新派人物,成立《湖南时务学堂》;母親黃氏,黃應亨女。
        长子陳衡恪為畫家。
        六子陳寅恪為歷史學家 -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義寧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陳寅恪在文革時期被鬥死。
        次女陳新午嫁俞大維(中華民國國防部長,蔣經國親家)
        在这文中,【黃修原】就是【黄篤恭】。他這一支很棒。他的兒子【守谟】也就是大希哥口中的【孟瑜叔公】,在小時候去過紅花山老家,大希哥看過
        【笃恭】的爸爸就是【远埴】。远埴是個科學家,娶周系英侍郎孫女周氏,周氏姑爹即為左宗棠
        【孟瑜】的兒子就是【纲廙】,又叫【黃雪邨】(族譜上寫成黃雪村),他是李宗仁的機要秘書,位階中將。他是非常有名的書法家。去了台灣。
        【黃雪邨】的兒子叫做【黃煥常】,今年82歲,算是我的堂哥。他是旅美非常有名的生物醫學教授。黄雪邨在1949年时,跟随李宗仁去美国见了杜鲁门总统,希望得到援助与支持。但杜鲁门不置可否。雪邨娶了左宗棠的曾孙女,但因代表李宗仁去台湾会见白崇禧,被蒋公扣下不让离境。李宗仁是因为看到自己亲信被蒋介石扣住,所以后来才回归了大陆。当年黄厚坤姑奶奶(珊叔叔母亲)1962年在台湾过世时,黄雪邨也曾以族侄身份写了“懿范长存”挽联,但不久他自己也过世!另外看看黄雪邨的书法。這些書法現在在世界各地拍賣,在香港,在日本等等。他兒子黄焕常大哥可能都不知道。我应该要去拜訪一下焕常哥,他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我們通過幾次電話。他有两个儿子,成就都不错!

菱谿黄氏族谱中的祠堂图

族人旦希创作的菱谿精舍图

今株洲市天元区菱溪中学

菱溪中学校园内景

         同治十二年(1873年)株洲菱谿黄氏族人商议建一私塾(义学)。清光绪元年(1875),建成并招徒授课。光绪14年,在原义学,辟“万宜阁”为藏书之所。改其门额为“菱溪精舍”,配以“修其天爵,教以人伦”的对联,点明办学宗旨。江西修水陈三立(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为“湖湘三公子”)曾撰《菱溪精舍记》,高度肯定了黄氏族校的教育作用。光绪32年(1906)6月,将“菱溪精舍”改为“菱溪高等小学堂”。光绪32年2月初三日,菱溪高等小学堂开学。民国元年(1912),菱溪高等小学堂,更名为菱溪高等小学校。民国5年,著名诗人、毛泽东一师同学萧三(湘乡萧家冲人)曾执教于此。1950年秋,高小部与湘潭县藕灵乡第一中心小学(原县立第五高级小学)、王氏石浦小学合并组成了湘潭县第四完全小学。后更名为“红花山小学”。1964年,增设农业中学班。1966年下半年,农中班停办。1970年,始办中学,校名为“马家河公社中学”。初中、高中各2年,属株洲县管辖。1981年,高中停办,开办初中。1984年,改名为“马家河乡中学”。至今建校已145周年。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