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状事略 >> 文章内容

菱谿房黄远积-清刑部主事、湘潭黎氏八骏外祖父

[日期:2024-03-14]   来源: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作者: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阅读:78[字体: ]

 

        远程(1832-1904),浼公第17世孙,菱谿房第16世,传炼长子,字仲寛,一字迪禄,行弟六,清国子监生,道光十二年壬辰六月十九日寅时生,光绪三十年甲辰四月初七日午时殁,葬湘潭八都一甲甘家坪屋后李家坡窝中乳穴酉山卯向,有碑。配袁氏,道南女,清道光九年己丑十月初十日巳时生,光绪十五年己丑六月十三日亥时殁,葬合夫墓共碑,生子笃缵,女令寿归醴陵县刘佐修。副室汪氏,淸咸丰八年戊午十月初六日子时生,生女一殇。
        远积(1838-1873),浼公第17世孙,菱谿房第16世,传炼次子,字仲容,一字恺卿,行弟九,淸府学廪生,同治壬戊恩科举人,乙丑会试挑取誊录,刑部主事加员外郎衔,例授奉直大夫,箸有《思恒复斋文集》二卷。道光十八年戊戌三月二十四日未时生,年三十六,同治十一年壬申十二月初四日寅时殁,葬湘潭三都甲八托抵壠之殷家湾祖山荷塘仙峯下窝中突穴内向辛山乙外向戌山辰,有碑。元配陈氏,国子监生笠亭女,清例赠宜人,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四月初八日午时生,咸豊十一年辛酉二月十六日卯时殁,葬祔少姑房氏及叔妣罗氏墓午山子向氏居中,生子笃显殇;女丙寿归龙世谦。继娶李氏,石田女,清例封宜人,旌表节孝,奉旨建坊,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一月初五日戌时生,生子笃瓒、笃瓆,女长归郭承举,次(黄庚)归黎培銮,三归蔡柱南。

        参见:www.qths.net/article/709.html 捐建义学碑记——菱溪黄远程撰;www.qths.net/article/835.html 菱谿房黄笃瓒—清光绪6年岳麓书院考试卷(珍贵实物!);www.fx361.com/page/2022/0331/10403204.shtml 人才辈出的黎氏家族

人才辈出的黎氏家族
2022-03-31 12:05殷晓章
检察风云订阅 2022年4期 收藏

“黎氏八骏”在北京的合影 (图/网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湖南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黎氏故居走出了各领风骚的中国拼音之父黎锦熙、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著名采矿专家黎锦曜、教育家黎锦纾、著名铁道和桥梁专家黎锦炯、著名作家黎锦明、一代“歌王”黎锦光、知名旅美作家黎锦扬等八个亲兄弟,他们名震三湘大地,被誉为“黎氏八骏”,湘潭黎氏家族也成为近现代湖南耀眼的家族之一。2018年11月8日,随着103岁的老八黎锦扬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标志着“黎氏八骏”的谢幕。
        在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长塘组的山坳里,有一座青砖青瓦的建筑,它背靠南岳72峰之一的晓霞山,晓霞山有三峰,形如笔架,人们常称之为笔架山。19世纪末20世纪初,“黎氏八骏”先后在这里出生成长。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但黎氏故居部分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黎氏故居的最初建造者黎葆堂,是前清举人,曾在曾国藩幕府任军机要员,故居的续建者是黎葆堂的儿子黎培銮。1870年出生的黎培銮,是晚清贡生,和国画大师齐白石是挚友,二人曾组建“罗山诗社”。1952年黎培銮去世,享年82岁。
        黎培銮的夫人黄赓,是个大家闺秀。她的父亲黄远积是举人,官至刑部主事,著有《思恒复斋文集》。“黎氏八骏”的老二黎锦晖在自传中写道:“我母亲黄氏,生子女十一人。我们受‘母教’的影响更多且大。她一直反对用苟且行为去谋名利,反对不近人情的迷信,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因她从小入学,通经、史、诗、文,所以能帮助子女们进步。”
        富有见地的黎培銮,启用“新学”教育培养子女,设立了家庭学校——杉溪学校,开设中西合璧的课程。在新学的影响下,黎氏八兄弟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个个成就非凡。

        “黎氏八骏”的老大黎锦熙,出生于1890年2月2日,是前清秀才,早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满腹经纶的他婉拒了云南军政府秘书一职,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了一名历史教师,他和徐特立、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等人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和《公言报》。
        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园内有一尊花岗岩雕塑,写着“拼音之父”的字样,上面有黎锦熙的相关介绍。
        黎锦熙曾在1918年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六音拼读之用,并于1924年出版了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的《新著国语文法》,此书一出,轰动全国。此后,黎锦熙拟订国语罗马字,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又修订注音字母。1932年,他和另外14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300多个简化汉字问世。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刷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
        新中国成立前,黎锦熙担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潜心研究学问。1978年3月27日,一代国学大师和拼音之父黎锦熙去世,享年88岁。
        “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曾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2006年10月7日,重庆媒体刊登了一篇《全国寻〈小兔子乖乖〉的作者》的文章。原来,重庆一家企业在宣传时使用这首儿歌后,为了支付版权使用费,便委托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帮助其寻找原创作者。后经多方寻找,获知作者就是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和“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小兔子乖乖》出自他写于1920年的儿童歌舞剧《老虎叫门》。

        黎锦晖,出生于1891年。1927年2月开办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曾轰动一时,他创作的《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流行歌曲,传唱不衰。
        20世纪30年代,黎锦晖曾在上海创办明月歌舞社,创作了《麻雀与小孩》《三蝴蝶》等儿童音乐剧。在当时的上海,大唱片公司的大堂里都挂着黎锦晖的画像。黎锦晖还捧红了周璇、黎莉莉等众多明星。
        1931年,12岁的周小红投奔到黎锦晖门下。三年后,她在上海广播电台联合歌星比赛中名列第二,被誉为“金嗓子”,后来黎锦晖给她起名“周璇”。1947年,周璇主演爱情片《长相思》,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1995年,病逝38年的她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1935年4月,“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牺牲后,组织将他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他收为养女,改名“黎莉莉”,黎锦晖将其培养成红极一时的影坛明星,她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为明月歌舞社“四大明星”。1991年,黎莉莉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1967年2月,黎锦晖因病去世,享年77岁。

黎锦熙 (图/网络)


黎錦晖 (图/网络)

        “黎氏八骏”的老三黎锦曜,出生于1895年,采矿专家。抗战期间他回家乡湘潭,花掉大量家产开采盐矿、煤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他接受中央有关部门交给的任务,带人去海南岛探矿,第二年病故在工地上。
        出生于1898年的“黎氏八骏”的老四黎锦纾,是知名教育家及出版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和黎锦曜同年去世。
        黎锦炯是“黎氏八骏”的老五,他出生于1901年。1921年入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及造桥工程系就读,1927年毕业后在京奉铁路任见习工程师、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当时,我国要修建京奉铁路滦河大桥,比利时人承担设计和建造,但费用很高。黎锦炯就毛遂自荐,自己主持设计,标准和质量高于比利时人的设计,造价也低得多。最终,他与其他桥梁专家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滦河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任铁道部总工程师,被授予“人民工程师”的荣誉称号。
1981年,80岁的黎锦炯去世。
        “黎氏八骏”的老六黎锦明,1926年写成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反映中共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鲁迅先生为之作序《〈尘影〉题词》,称他为“湘中作家”。
        黎锦明出生于1905年,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1924年开始创作。1928年,任郑州《朝报》副刊编辑的他被逮捕入狱,险些被枪毙。他被营救出狱后,先后担任北平中国大学讲师、保定河北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给茅盾主办的《文艺阵地》和郁达夫主办的《星洲日报》等报刊写过不少抗战题材的作品。
        1952年,黎锦明被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第二年当选为省政府委员,1978年任湖南省革委会参事室秘书,198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99年4月,黎锦明在长沙逝世,享年95岁。
        黎锦明的女儿黎泽利嫁给了后来成为解放军上将的谷善庆。谷善庆出生于1931年11月,1950年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第41军首届英雄模范代表大会,荣获“朱德奖章”。1983年,他由邵阳军分区副政委破格提拔为湖南省军区政委,后任原广州军区副政委、原成都军区政委、原北京军区政委等职,63岁晋升上将军衔。

        晚黎锦明两年出生的老七黎锦光,是著名音乐家,是上海滩老音乐人,人称“歌王”。黎锦光从小就喜欢音乐,1925年从湖南麓山高等工专附中考入大学,1926年入黄埔军校,曾经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入二哥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工作。
        1938年,他在上海英商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灌音部工作,担任编辑,写过电影《西厢记》中的插曲《拷红》和《红楼梦》中的插曲《葬花》。黎锦光所创作的流行歌曲,捧红了姚敏、姚莉、白虹、张帆等不少歌星,是20世纪40年代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黎锦光一生创作了200多首流行歌曲,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有七八十首,其代表歌曲有《夜来香》《天涯歌女》《采槟榔》《送我一支玫瑰花》等。其中1942年他独自完成词曲、由李香兰演唱的《夜来香》,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经典佳作之一,在全世界先后有80多种版本面世。
        1950年,李香兰录制的日语版《夜来香》,风靡日本。黎锦光晚年时,李香兰带他去日本见粉丝。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光曾任中国唱片厂音响导演、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6年创作的《我们一同去溜冰》曾获上海电视台通俗歌曲一等奖。黎锦光的前妻白虹,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影星、歌星,和白光、白杨并称为“北平三白”。1993年,黎锦光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黎锦扬,是“黎氏八骏”的老八,是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的美籍华裔作家,曾荣获“全球华人终身成就奖”。
        1915年出生于湘潭县菱角村的黎锦扬,在其记忆里,家是由几个院子组成的大庄园,有一间大堂屋,几十间卧房,加上一个蔬菜园子,六七个用人料理家中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
        早年,黎锦扬就读于山东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赴美国留学,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定居美国。他旅美40多年,创作了《花鼓歌》《天之一角》等十余部英文小说,及《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
        其中,《花鼓歌》是黎锦扬的成名作,他凭此成为登上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二位华人作家。1957年,《花鼓歌》被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1961年,《花鼓歌》被环球电影公司搬上银幕,入围1962年第34届奥斯卡五项提名,成为当年全美十大最卖座电影之一。
        黎锦明之子黎泽浩在《无尽的哀思——忆八叔黎锦扬》一文中写道:1981年的一天,忽然间五六个干部打扮的人簇拥着一个身材高大,穿着极讲究的中年人来到家里。那人走到父亲跟前,喊了声“六哥”。父亲当时完全愣住了,他实在无法想象,出现在他眼前的是黎锦扬,是他最小的弟弟。那  是兄弟阔别了40余年之后的重逢呀!和我父亲见面后,八叔的心情一直很沉重。离开湘潭时,他说:“今后我每月寄一百美元当六哥的生活补助费。”寄了一年多后,我就写信叫八叔别寄了。
        2014年,99岁的黎锦扬在接受湖南媒体采访时说:他记忆中母亲家教很严,父亲是“好好先生”。他本人受大哥影响最深。他第一次离家去北京也是大哥的主张,因为大哥不愿弟妹们做“乡巴佬”。“我们只做学问不做官,也是受大哥的影响。这个家族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有选择的自由。”
        2018年11月8日,103岁的黎锦扬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他的离去标志着“黎氏八骏”时代的终结。除了“黎氏八骏”外,黎锦珈姐妹三人也是巾帼不让须眉。1893出生的黎锦珈是“黎氏八骏”的大姐,长姐如母,毕业于湖南周南女校的她,在老家侍奉父母,抚养子女,1968年去世,享年76岁。
        次女黎锦皇,出生于1903年,毕业于天津师大。曾入苏联伏龙芝军校学习,后在北伐军原总政治部工作,20世纪30年代參与二哥创办“明月歌舞社”,后长期从事文教工作。1994年去世,享年91岁。
        黎家三女黎锦文,出生于1910年,曾是农工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2007年去世,享年97岁。
        湘潭黎氏家族的珍贵照片、著述、手稿、信札、字画、乡试卷、谱牒等资料珍藏在湖南图书馆内,该馆还专门举办“湖南图书馆藏黎氏书画真迹、信札、文献展”。2015年4月29日,“黎氏八骏”老三黎锦曜的孙女黎黎明,将其珍藏的“黎氏八骏”部分手稿、照片、信件等珍贵资料捐赠给湖南图书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