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心源(1768-1850),字湘岚,湖南宁乡举人,宁乡大成桥许氏瑞房第15世。道光八年,任高淳县。兴养立教,次第举行。劝农桑,勘芦滩,民用日饶,戒溺女,俾厚风俗,禁茶馆,以警逸游;创书院,额曰学山。规条严密,士风丕振,乡闱五次分校,甄拔名宿。视篆十余载,解组后即主讲学山书院,训迪不倦,人文蔚起。与后任王检心为道义交。(录自《续纂江宁府志·采访》)
清同治13年(1874)《宁邑许氏三修支谱》(笃亲堂)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许心源先后在高淳任职、任教。其后,邑人为之辟建专祠崇祀。
许心源,字湘岚,湖南长沙宁乡大成桥镇人,举人。曾任江苏阜宁、安东(今江苏涟水)知县。道光七年至八年(1827~1828),任高淳知县。其任职时间虽短,但勤政爱民,政绩非常突出,史称兴养立教,次第举行。如奖劝农桑,勘查芦滩,使百姓生活日渐富裕;戒溺女陋俗,俾使风俗淳厚,禁茶馆聚赌,防止养成逸游恶习。尤为突出的是,他特别重文好士,以培植人才为首务,故创立了学山书院,改变了高淳长期没有书院的历史,可谓善政不可枚举。当时,同一年到高淳任职的教谕、安徽旌德人吕贤基,年富学博,长于文笔,许心源对其非常重视,推为翰苑之才,遂一道参与创立书院,后来吕贤基官至工部左侍郎。许心源离任高淳后,奉命调丰县,又调署督粮厅。据《民国高淳县志》名宦列传载,高淳士民呈请他回任,遂又莅任13年,革陋规,勤赈恤,选拔孤寒士子。又据同书寺观志载,他还在道光十一年重修了保圣寺。不久,许心源因事被议,高淳士人延请他主讲学山书院,前后7年教诲不倦,因年届8旬,辞教而归。邑人将其入祀遗爱祠,以示不忘其德。同治十二年(1873),全县7乡绅士以许心源创建书院有功文教,公议在新落成的明伦堂东其下榻处建立许公祠,阔3间,每年开课日由董事用三牲、甜酒祭祀。
高淳学宫(1930年代)
清道光八年(1828),高淳知县许心源创立学山书院,以培养人才。
高淳在明代曾创办过崇文书院,但其规模很小,可能只相当于童蒙小学,后来其地又改为遗爱祠,就一直没有书院。清道光七年秋,许心源赴任高淳知县,决心改变这一现状。经过考察,他发现尊经阁前厅后楼,楼后有园,园中老树扶疏,亭榭之外有院墙环绕,厅左右有房舍各数十间,环境幽静高敞,是潜心读书的好地方。于是,他召集父老商量集资建校,结果大家面有难色。许心源大惑不解,高淳虽是小邑,但户口十余万,良田遍地,合全县之力还建不了一所书院?他估计是大家怕官府借此牟利。接下来的数月中,许心源暂时搁置书院之事,以全力清理积案数百件,并且每日坐堂,有新案及时了结,每月还数次周行各乡,在百姓眼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本年三月,他邀请县中富户,优礼相待,娓娓开导,一日之内即募钱1万多两,又委派董事到各乡劝募,3个月不到又募得1万多两。随即,他对县学进行大规模整修,大门外添建门楼,上书学山书院4字。整个书院占地7000多平方米,南临泮池,北倚魁山,周环宫墙,同治时期高淳著名书法家邢翔凤后来在正中书写宫墙万仞4字。大门内依次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学生攻读经史、准备应试之地就在尊经阁。著名学者、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为书院创建撰写了序文,并勒石立碑。朝廷于当年十一月,特以办书院有功,议叙许心源和绅士邢士昕等。书院规条严密,许心源还不时亲自讲课,离任后又曾被延请至书院主讲7年,全县因此文教丕张。道光二十六年,知县王检心于尊经阁之右创建文昌宫,设东、西考舍各9间,作为书院讲学之地。书院拥有丰富藏书,其中有《四库全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典》《通志》等许多经典著作,也有邢昉《石臼集》、张自超《春秋宗朱辨义》等本籍名人著作。书院经费除了学生束修外,主要靠279亩学田维持。学山书院为高淳培养了大量人才,仅道光十一年至十九年就造就了3个举人、15个贡生,武科也有10人得到八品武职的出身。
清道光七年(1827),许心源任高淳知县,颁示禁止乡村滥设茶馆以聚赌。
高淳为江南水乡,物产丰饶,生计并不艰难,百姓多有闲暇。当时,一些不法房主为牟取暴利,即利用开设茶馆之机,以卖茶为名聚众赌博。许多良家子弟闲坐肆中,不顾生业,抹牌掷骰,无所不为,竟日连宵,呼朋引类,披衣拖履,指东说西。许心源痛斥其面目顿觉可憎,语言归于无味,此种儇薄子弟,即无浮荡行为,而游手好闲,已属酒囊饭袋,况公然赌博耶。不仅是败坏世风,他特别担心这些赌徒迨至囊槖空虚,家产荡尽,饥寒交迫,借贷无门,始而扒窃,继而偷盗,藐法亡身,皆由于此。许心源看到了赌博行为对乡村的极大危害,原本安定的社会将会酝酿动荡不安的危机。他认为茶肆原以取便行人,非为本地居民设也,为避免茶馆内的茶汤成为乡中之祸水,于上任伊始便立即在全县颁布告示,宣布除各乡市镇及官商往来的大路可以开设茶馆一二处,其余偏僻村庄一概闭歇,以靖地方;倘有私开者,一经察觉,或被告发,则将该处地保及房主一并从重惩处;并表示他会不时下乡巡察,言出法随,慎勿轻试。许心源仅一年即离任,从光绪七年(1881)和民国7年(1918)所修的《高淳县志》均能全文保留他发布的《禁乡村茶馆示》来看,禁令应当取得了一定效果,并得到后任知县的持续推行,否则它不会作为地方重要文献流传后世。清代,赌风炽盛是全国范围的普遍现象,康熙时期的名士王士禛曾将斗马吊牌列为江浙一带的三大民风之首。雍乾时期,清政府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和严格的禁赌法规体系,但法网的严密仍然难以彻底有效地杜绝这一现象。到了清末,随着社会控制的削弱,赌博更是禁无可禁。作为长期泛滥的社会痼疾,高淳也难成为持久的无染之地,这也是这份告示能被县志留存的现实意义。
淳溪镇保圣寺宝塔始建于唐代,地当巽位,四围鹏池、爵垒、九龙、狮、象诸山郁郁葱葱,加上石臼、固城二湖映带左右,登塔临视,有气象万千之感,实为淳邑之胜景伟观。此塔每加兴修,邑境即有文人学士应运而出,即有邑人登科为官,为一邑增光。清道光年间,许心源重修保圣寺宝塔,吕广文即南宫报捷。接着,陶汝霖(号商岩,咸丰三年进士)亦进士题名,此其明证。
清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许心源应士人之请,对保圣寺塔重加修缮。
保圣寺塔,自明崇祯年间徐一范、葛奇祚等修葺后,至清道光年间,又历200余年,累遭风雨之损,兵革之侵,塔顶大部毁坏,几乎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因塔危如累卵,行人不敢靠近,更不敢登临。高淳士人虽有心修缮,却无力经营,致使修塔之事久议不决。道光八年,知县许心源创建学山书院,共得捐款2万余金,除存典受田外,尚盈余2000余缗。于是,邑中绅士皆请以修塔,认为宝塔乃一县之笔峰,事关地脉之培植。每一兴修,即有文人学士应运而出,相与登科取第,为邑增光。此虽为形家风水之说,许心源未为深信,但民意难拂,何况有关传言往往有验者,且往往有奇验者。鉴此,许心源于书院董事内选举田馨、张克岐、陈会昌等数人,负责督理修塔工程。遂于道光十一年四月初三正式开工,于是年八月二十日竣工。此次修建,仍旧者占七分之四,新修者占七分之三。昔日之颓然欲坠部分,或拆以重建,或予以加固,以使之屹然而直上;昔日之黯然无色部分,或洗濯擦磨,或粉饰油漆,以使之焕然而有光。据许心源所撰《重修保圣寺浮屠记》记载,整个工程期间,得天时之顺,无风雨之阻滞;得人事之和,无工役之怨咨。修葺后的宝塔,近而玩之,若玉笋之拔地也;远而眺之,若健笔之凌云也,可勉励有志之士奋起努力。今保圣寺寺毁塔存,经1974年、1985年两次维修,已重现当年挺拔身姿。其塔体四面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高31.5米。塔身砖砌,围有外廊。其上逐层递收,加之腰檐平缓,刹件高耸,更显古朴端庄。我国现存古塔多为六角塔或八角塔,保圣寺塔为四角形塔,俗称四方宝塔,其建筑形式奇特,可谓别具一格,在我国众多古塔中比较罕见。其塔体结构与造型多具宋代风格,融合了南北方砖塔建筑技术特色,是宋、明之间由木檐楼阁式砖塔转变为仿木结构重楼式砖塔的典范之作, 已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乡长冲许氏 (崇本堂)
始迁祖觉富公,号通一,原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元元贞间迁湘潭县株洲白石港,至元元年(1264)又迁宁乡麟峰乡十四保长冲。六派时衍为绍绅、绍瑛二房。绅房又开昂、昊、旻三房。清乾隆间二房共建宗祠。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余人。道光2年(1822)绅房始修支谱,同治6年(1867)、光绪31年(1905)、1946年续修,四修时存丁914人。合族派语:(自十七世始)敬承祖德,道在敦宗,英才蔚起,世业恢宏。
宁乡大盛桥(即今大成桥)许氏 (笃亲堂)
始迁祖觉富公,元元贞年间由江西来楚,始居湘潭株洲白石港,延祐间继迁宁乡长冲。至十派祖师桥公又迁三都大盛桥(即今大成桥),衍为明台、明瑞、明玉、明珍四房。清乾隆48年(1783)瑞房创修支谱,道光13年(1833)台、瑞、玉、珍四房合纂,同治13年(1874)瑞房三修。建祠宇于泉口塘。
《楚沩长冲许氏绅公四修支谱》(二十六卷卷首一卷,崇本堂),民国35年(1946),许在儒等纂修,本活字本
长冲绅公房,许抱凡(1878~1954),原名葆华,别号崇岳,宁乡人,清光绪四年(1878)生。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由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回宁乡任教,1927年任中共宁乡县地方委员会宣传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省参事室参事。1954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