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绍兴十九年(1149年),划崇仁的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和永丰的云盖乡全置一县,名为乐安县。县治设鳌溪,县署设北门古塘。
绍兴二十年(1150年),在古塘右侧造学宫(即孔庙),县署迁于学宫侧(信县电影院后面)。
绍兴二十年(1150年),且令魏彦林鉴于乐安舟车难通,上书请求获准将59900余石官租(田赋)折交钱币。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县署迁于詹圩(今鳌溪一小校址)。
淳熙六年(1179年),造县署,修学宫。
淳熙九年(1182年),首修《乐安县志》。
绍定三年(1230年),赣寇犯邑,县署被毁,县民陈子昴捐资复修。
端平二年(1235年),大水冲毁西门外的安浦桥。
淳祐六年(1246年),增修公廨,重修学宫。
咸淳三年(1267年),二修《乐安县志》;增修学宫;建义仓;立鳌溪馆;造鳌溪桥。
咸淳四年(1268年)夏,大水淹没民房,冲毁鳌溪桥。
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入境,大肆烧杀,人皆逃避。
景炎元年(1277年),文天祥率军抗元,入江西收复吉安、赣州等地,县绅何时举兵响应。
元
大德元年(1297年),县民夏友兰捐田五百余亩,创建生溪书院。
延祐元年至七年(1314年至1320年),重修县署及学宫的大成殿,增设典史衙门。
至元元年(1335年),水灾严重,大闹饥荒。
至元四年(1338年),田赋拟复征实物,县民刘成德自费赴京,请准仍沿用钱币拆交。
三修《乐安县志》。
至元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红巾军由临江、丰城进入县境,县署与学宫被毁。
至正十九年(1359年),红巾军陈友谅所属邓克铭部进入县城,县令邹士英拒降被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患水灾,闹饥荒。
至正二十六年至明洪武二年(1366年至1369年),重建县署、学宫、牢狱。
明
洪武二年(1369年),典史丁与贤上书申奏免征漕税获准。
洪武十年(1377年),四修《乐安县志》。注:乐安同富黄德民主纂,有序存。
永乐九年(1411年),五修《乐安县志》。
宣德七年(1432年),患水灾,灾情无考。
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学宫、建谯楼。
是年,患水灾,灾情无考。县民曾子良聚众3万据大盘山起义,未几失败。
正统十三年(1448年),六修《乐安县志》。
景泰元年至七年(1450年至1456年),连年水灾,百姓生活困难。
正德八年(1513年),修筑土城竣工,城高一丈五尺。城内宽三里,周围长十里。
七修《乐安县志》。
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修《乐安县志》。
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立社学。
嘉靖四十年(1561年)冬,修土城为石城,高一丈七尺,宽一丈五尺,立四门,周长十余里。
隆庆四年(1570年),知县谢廷策上书请求剔除乐安田赋浮税和清丈全县田亩获准。
万历十年(1582年),兴建宝塔,历七年竣工。
万历十六年(1588年),患水灾,知县盛世翼带头捐俸赈灾,并劝富户捐资助赈。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旱灾。
崇祯七年(1634年),维修城墙。
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大旱,遭饥荒。
清
顺治三年(1646年),闯王李自成降将王得仁复起义反清,兵至县城。
顺治十二年(1655年),遭旱灾。
康熙二年(1663年),九修《乐安县志》。
康熙八年(1669年),洪水淹没民房,冲毁金鳌桥,县民何龙独资重建。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修《乐安县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修《乐安县志》。
清理田赋积弊,筹复仓储,订立乡约,创设圩市。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遭旱灾。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遭旱灾。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天大旱,饥民请赈救灾,知县米锦诬民谋反,把总朱秉智为民伸张正义,被构罪下狱。
嘉庆十九年(1814年)九月,发生轻微地震。
道光三年(1823年),十二修《乐安县志》,稿成未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县民何文芬独资创建安浦书院,并捐田二千石办学基金。
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学宫以北创建尚义书院。
咸丰五年(1855年),因捐军饷银18000余两,获准增加文武学额各1名(原方武学额各12名)。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石达开部三月十四日攻入县城,七月十二日退出;十一月十五日又再度攻入县城,知县高学易、典史潘维新皆毙命。
咸丰七年(1857年)闰五朋,在水南、龚坊分设团练局。
六月十七日,驻城太平军被逐;七月十一日,复由宜黄、崇仁分路逼县境,十二日退出,二十五日在公溪阻击太平军时,知县蕲丹书毙命。
十一月,太平军又从永丰进入大池、龚坊等地与民团激战;十二月十七日,再度从永丰、崇仁、新淦三路攻入县城。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二十七日,清军逼城,太平军撤出县城。
咸丰九年(1859年)秋,县绅集资办团练。
咸丰十年(1860年),共捐军费银98406两,获准以90000两永增文武学额9名(至此文武学额各增至22名);以8406两暂增文武学额4名。
同治三年(1864年)夏,太平军由广东进抵抚州一带,经宜黄入乐安,八、九月间全部撤离县境。
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招携、湖坪等 处遭雹灾(雹大如鸡卵),家作物受捐严重。
清理学田,创建乐痒书院。
同治十年(1871年),十三修《乐安县志》。
光绪十九年(1893年),遭旱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遭雹灾。
宣统三年(1911年),遭旱灾。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撤县署,改置县公署,废知县,改设知事,成立县议会;全县划为五个区,置区长;设立县、区保卫团及高等小学,实行男女同校。
5月,遭百年罕见大火灾,冲毁许多房屋,大部分农田被淹没,作物无收。三、四、七都农民奋起向地主进行“要减租、反送租”斗争,烧毁何氏大祠及地主何华堂住宅,县城地主被迫让步。
民国2年(1913年),县知事刘天衢将领导农民斗争的首领唐志梅、姜鳗里、杨玷仔等砍首示众,暴尸河中。
民国3年(1914年),乐安划属豫章道(道治设南昌)。
春,设劝学所,清举人邹令修任所长。
科,县议会解散。
民国4年(1915年),县首富游嘉善以银洋4000元贿赂,当选为省参议员。
民国5年(1916的),下大雪,积雪尺余。
民国6年至7年(1917到1918年),先后在万崇下枫林、水南茶园、戴坊村前创办步云、罗宿、培基等高等小学校。
是年,毛边纸生产发展较快,外销至南昌、九江、汉口、上海等地,达15000余担。
民国8年(1919年)5月,青年学生响应“五四”运动,进行爱国仇日宣传,烧毁“祥庆和”、“怡和福”等商店的日货。
民国9年(1920年)1月,发生地震;春夏之交,雹下如鹅卵,毁房屋数十栋;夏,遭水灾后,复又大旱60余天,田裂和枯,颗粒无收。
县劝学所改为教育局。
民国10年(1921年),“益丰”钱庄被抢劫停业。
民国11年(1922年),北洋军阀曾懋派兵4个连,驻扎县城达4年之久。
民国12年(1923年),由于苛捐杂税剧增以及兵事频繁,夏布生活由萧条而停业。
民国13年(1924年),车头、坪上等村(均属南村乡管辖)农民自发兴修水利,先后筑柴草坝、黄土坝多座,可灌溉农田2000亩左右。
民国14年(1925年)6月,县城180多名师生,在“考棚”(今县粮油加工厂址)举行集会,声援“五卅”运动,会后举行示威流行。
民国15年(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行军路过乐安,县城各界人士在中共党员易道明主持下,成立了军人招待所,慰劳北伐军将士。该军国民党代表熊式辉在县城主持召开民众大会,宣传打倒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以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主张,提出组建国民党乐安县党部的建议。
11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派罗时斋等二人来乐安办理“党务登记”,先后吸收了黄继安等18名地主豪绅为国民党员,并组成国民党乐安县党部。于是,北伐胜利国家被右派势力攫取。
同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派张禅林为乐安县政治监察员。张来县后,支持中共党员易道明、张书锡、何德辉等带领县高等小学师生200余人,开展惩治贪官污吏的斗争,将县知事吴定帮、警佐志博驱逐出县境。
12月,张禅林与中共赣东特派员钟亦心一起,联络临川第三师范学习的寒假回乡学生,改组国民党乐安县党部,撤销黄继安等右派势力在党部的职务。将中共党员张书锡、增友颜等选入国民党乐安县党部,组成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乐安县党部。
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改科为局,分设公安、财政、教育、建设四局。
民城开设群益书店。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党乐安县党部执行委员、中共党员易道明前往武昌,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4月,黄缕安纠集西北区康良民等数百武装闯入县城,围攻国民党县党部,共产党员张书锡、曾友颜、谭伦民、易道明等被排挤离开国民党县党部,黄继安等右派势力再次篡夺了国民党县党部的领导权。
10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派罗时斋来乐安搞清党工作,认为乐安党员太少,无条件成立县党部,解散原县党部组织,改设区分部。
11月,中共赣西特派员袁振亚至招携、大金竹等地,动员谭伦民、张英等在小学创办“夜校班”,秘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中共党员陈兆鲲等人在池头村组织农民协会。
民国17年(1928年)2月,县政府招收流落在大华山的张发奎部的李德贵等数十人,改编为乐安县靖卫队。
同月,经中共赣西特委特派员袁振亚批准,成立了乐安县等一个党组织————中共乐安招携汗上小组。
4月,赣西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队长吴刚,来到本县罗田村,组织“穷人会”。
5月,县靖卫队争权内讧,李德贵将队长刘玉林杀害,自己取代为大队长。
6月,中共在金竹成立了党支部,选举张英为支部书记。
8月,中共在金竹村成立了“团练局”,发展红色武装力量。
9月,共产党员张书锡被国民党右派逮捕,解送省卫戍司令部,惨遭杀害。
12月,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首次攻入乐安县城。
民国18年(1929年)1月,中共党员张英、廖丕文、廖维城在解散“团练局”后,打入“县靖卫队”,张英被任分队长。
2月27日,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军队朱德率领军队4000多人,从永丰藤田至招携,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活动。
7月,中共党员张英在县城大南门将县靖卫队大队长李德贵击毙,接替了靖卫队大队长。
9月23日,工农红军第二团与南丰县游击队配合,第二次攻克乐安县城。
是月29日,工农红军第二团在万崇池头、善和等地招收新战士90名。
12月2日,中共党员张英率领靖卫队100余人,在招携南岭山坳里武装起义成功。
10月,上级派邱珏、李贻谋来本县指导工作,在小金竹永福庵正式成立“乐安县革命委员会”, 李贻谋,副 张英。
民国19年(1930年)1月26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驻扎在大金竹,召见了中共党员张英、张方说等人。
1月29日,在招携青里召开中共乐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代表60余人,正式成立了中共乐安县委员会,县委书记邱珏。
3月成立了中共南一区委和南二区委,5月又成立了中共东区区委。至此,县委下辖3个区委,14个乡党支部。
6月,在招携港田抛开乐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同时,在招携成立乐安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邱汉飞任委员会主任。
8月下旬,共产主义青年团乐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招携召开,正式成立了少共乐安县委员会,选举彭延龙为少共乐安县委书记。
11月初,在招携抛开乐安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县总工会。
苏区开始了分田运动,参加分田的人数12000多人,共分田58000亩。
12月30日,苏区县独立团在张英的率领下开赴永丰龙岗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被红军活擒。
民国20年(1931年)1月,混入县苏区革命内部的反革命分子李勇资、金兰英以肃清“AB团”为名,在大金竹港背园祠堂里将苏区的150余名区、乡干部突击监禁,准备处死。幸亏廖丕文率部队赶来营救,县委组织部长邱雄在营救的战斗中牺牲;乐安独立团团长张英虽营救出险,但因受刑过重吐血而死。反革命分子李勇资畏罪潜逃,金兰英被群众当场处死。这次“乐安事件”发生后,苏区革命暂处低潮。
2月16日,中共乐安独立团对窜扰招携苏区的国民党新编第十三帅第五派旅展开伏击战,取得了招携除夕保卫战的胜利。
24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进驻招携。
4月,中共赣西南特区委派陈洪时来乐安恢复党组织,成立中共乐安县临时委员会。由陈洪时代理县委书记,陈调离乐安后,先后由钟礼元、余甲生代理县委书记。
6月下旬,在招携“承伯谭公祠”召开了中共乐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0余人,选举余甲生为县委书记。重建中共乐安县委员会。
8月16日,谭震林率红十二军攻占了乐安县城。
9月,国民党政府实行保、甲制度。全县设5个区公署,30个保联办公处。
12月,县苏区成立了反帝拥苏大同盟。
同月,在流坑召开了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了唐友顺、黄其祥、陈德民为出席中央苏区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