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树自传
我生于公元一九五五年乙未六月十五日辰时,家有兄妹,我居长,湖南湘潭人氏,世居天下隐山之阳,林壑幽美,钟灵毓秀,乃宋代太学博士胡文定公讲学之所,实人文荟萃之地也。
我黄姓,从古至今,有巨族之称,源出江西乐安桐冈(现为龚坊镇同富村)。
鼻祖公,名凂,又中凂,字宗展。公上有元绩公、瞻公、玘公、浩公、荣公、保义公。公下则有简公、宗尹公、大通公、原裕公、文尉公、瑨公、惟清公、应明公、定孙公、原老公、凤孙公、绍祖公、衡宗公、启迪公、浩原公;迁湘始祖毛生公;继有德庆公、富孙公、辰祖公、惟达公;续望祭岭始祖乾裔公;而下有允履公、正肇公、世国公、代凤公、有逵公、文怀公、光明公、家倬公、声瑛公、定朴公、显球(志云)公。约一千一百年,先祖自上而下,代代功德无量,佑我子孙,安居乐业。
父,黄志云,自幼家境欠宽,识文不多,但深谙儒家之道而不迷,终能保己而贻则,尊奉轩辕黄帝为祖师,以裁缝为业,一把剪刀和尺子,四乡八里,远近闻名,母,郭碧元,天姿淑圣,秉性柔嘉,母仪范世,勤慎持家,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
我,属性羊,忠厚老实,性闲静而恬淡,待人以随和,行事善斟酌,不斤斤于得失,不争争于屑小。幼年,命途多舛,四、五、六岁时,即遇三年自然灾害,求学时,又遇十年文革。未成年,就为父母分担劳作,家中建房,烧瓦这类高危作业,我身为家中长子,也必需相衬,两次险遭不测,至今想起,仍心存余悸。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中,毅然省吃俭用,坚持供我们兄妹读书,我自己也深刻体会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就近读完小学后,我坚持每天往返步行五十余里,到县四中求学。不求雁塔留名,只求学有所得,不负父母之期望,不忘本人之初衷。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转眼,到了一九七四年元月,我高中毕业了。然而,当时高考已经取消,再深造的机会渺茫。后来,当地招考民办教师,我欣然赴考,因当时名额有限,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但我还是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录取,成为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在当时,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也是十分荣耀的事情,祖母为之高兴,父母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那火红的年代,我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还兼任了当时大队的团支部书记,然而知识改变命运的初衷,始终不改。在四年多的教师生涯中,我坚持边教书,边学习,循序渐进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幼小的学童,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因为我也希望他们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国家的命运。
先前十年寒窗,终到节选之日,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我考入湘潭地区卫校,研习中医专业,从此,我与博大精深的中医结下不解之缘。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从此,我暗下决心,要为这个高尚的职业奋斗终生,一九八一年,我分配至湘潭县中医医院工作。在工作中,面对患者的各种疑难杂症,我深深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的深刻含意。于是,我又先后赴市中心医院、北京空军总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进修学习,专攻骨科,拜全国骨科泰斗,王澍寰院士、顾玉东院士为师,经过恩师们手把手的知识传授,我学成回院,继续努力工作,通过几年的打拼,我的工作成就和专业水平,得到了卫生局领导、医院领导及同仁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许,我成功竞选为骨伤科主任,并晋职称为副主任医师,同时爱人也从酒厂调到医院工作。我从医四十余年,担任骨伤科主任二十五年,在这期间,我带领的团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特色骨科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髋关节、肩关节、桡骨小头置换;脊柱开放复位内固定;植皮、植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骨及软组织缺损;各类钉、板、针内固定骨折等手术,填补了中医医院的空白,使我院骨科率先进入省级重点专科行列。
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精湛的医疗技术固然是治病的根本,然而,高尚的医徳操守则是救人的灵魂,和谐的医患关系、严谨的工作态度,贯穿着整个行医的始终。我时刻牢记先贤圣哲的谆谆教诲:“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柔和,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并以此作为座右铭。来求诊者,贫富虽殊,药施无二。一九九八年,家住江西省新余市的王锡华老人,因跌伤至股骨头坏死,在当地多次求医都未得到较好的治疗,老人当时已年逾七旬,痛苦不堪,慕名而来我院求治,我精心诊断后,征得老人亲属的同意,决定对其做股骨头置换手术,因老人年事已高,受病痛的折磨,情绪非常低落,总担心自己就要死了,当时风险确实很大,经过我们细致入微的手术和精心的治疗、护理、安慰,老人很快就康复了。老人家境非常困难,我们又征得医院领导同意,为老人减免了部分费用。医,仁术也。王锡平老人现已移居长沙,年近九旬,仍然精神矍铄,毎有亲属去探望她,提及此次就医经历,老人总是说:“中医院好,有个黄医师,技术好,态度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因为,在我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几乎毎天都要为病人做各类骨科手术,其中,八、九十岁的高龄患者不乏其人,效果都很好。老家病人冯干珍,九十三岁那年,因股骨颈骨折,特意要住我科治疗,我给她手术、服药、调理,病人很快出院了,后来其孙子告诉我,奶奶今年一百零三岁,生活自理状况良好,常说:“松树伢子真厉害,不然我要少活十年”。患者的感激送来的锦旗,挂满了我办公室的墙壁。我把这些珍贵的赞许,作为我在医学领域里探索前行的动力。
在医院工作几十年,转眼,自己也成了花甲老人,把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自己喜爱的事业,在认为值得的同时,也感触良多。在家庭方面,多亏妻子的全心付出,我得已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我妻朱赛英,出身教师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劳朴实,性格耿直,做事干练,在医院财务科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直到退休。儿子新典,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就职于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儿媳林澌贝,湘潭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研究生毕业,就职于贵州省师范大学。爱孙译搏就读贵州省师范大学附小。现在,一家三代,其乐融融,妻赴贵州带孙,我返聘至医院继续工作。遗憾的是,我的父母,辛勤劳碌一辈子,没享几天清福,于前些年相继离去。“地有痴情留落叶,天将痛意伴暝星。”在父母离去的那些日子里,我悲痛万分,感到无以为报,于是,我承担了父母患病其间的全部医药费和他们身后的丧葬费用,没有给弟弟分摊分文。因为弟弟还在农村,我深知农村赚钱的不容易。兄弟和睦相处,这也算是给天堂的父母一点慰藉吧!
父亲和我伯父俊泉公,都十分注重家规、家教及宗族礼仪,宗族内部相互称呼都照字辈喊,不能随意。由于历史原因,我们黄氏族谱八十多年没有续修,很多宗亲已不知自己是哪支哪派了,伯父和我父亲十分焦急。那时候,是没有条件修谱的,他们就在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用毛笔抄录相传,把近几十年来家族人丁的增减,生、殁、葬、址等详细情况整整记录了两大本,连同伯父家中的一套民国初年修的老谱,一并珍藏起来,他们要把这珍贵的家藏,交付给谁?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思索着。直到有一天,父亲及伯父把我叫去,拿出这厚重的族谱,交到我的手中,并叮嘱说:“你书读得多些,交给你,我放心,你一定要收好。”同时又告之,谱还有两卷己经丢失,要我到湘乡黄氏宗祠那边去找。我当时感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份量的嘱托。现在,我也已为人祖,要抓紧时间,完成长辈的夙愿,只恐将来更加精力不济。我几经周折,打听到家住黄荆坪的一位族中老者也珍藏着一套族谱,我抱着试试的心里赶赴他家,谈话之间,取得了老人的信任,他欣然同意借给我那两本丢失族谱的原件。复印好后,我去归还原件,老人欣慰地说:“族中有你这样的热心人士,我们支谱有望了。”老辈们这么重视族谱,族谱到底是什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缓缓翻阅这厚重的族谱,翻阅几遍后,发现这原来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是一番壮怀激烈,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是一篇大爱盈腔,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翻开谱,可以探寻到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
为晓宗族之谱系,弘国学之大义,阐先世之幽光,励后人之兴起,我已着手续修我黄氏文怀公支支谱,目的旨在辨支系、彰昭穆、别长幼,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我用QQ、微信、短信的方式联络族人,收集资料,现在,应者云集,支谱初稿已成,成谱指日之功,国家隆先配之文,百姓重本支之报,尊祖敬宗,历久不衰,慎终追远,古今蔚然。我们黄氏总祠在长沙修纂《湖南黄氏二修世谱》,工程浩大,需资金上千万,有识之士纷纷捐款。我也尽绵薄之力,捐资一万,以示响应。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似乎也没有什么经验可总结的,用下面几句话来勉励自己的儿孙吧!
成功的种子要用汗水来浇灌,
靠自己的付出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阳光必然眷顾勤奋者,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二〇一六年丙申仲夏月 中凂公下三十四代裔孙黄松树
黄松树,浼公第34世孙,1955年生,副主任医生,现供职于湘潭县中医院,从事骨科伤科工作近四十年,担任骨伤科主任二十五年。带领团队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特色骨科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髋骨节、肩关节、桡骨小头置换;脊柱开放复位内固定;植皮、植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骨及软组织缺损;各类钉、板、针内固定及骨折等手术,填补了中医院的空白,使该院骨科率先进入省级重点专科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