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果斯县城
黄石瑛(1863-1937),浼公第30世孙,湘乡街埠头东山房光宙七子,派名家瑆,号棣轩,晚号遯叟,湖南湘乡八都八区猿狮洞茅屋湾(今中沙镇道常村)人,行学七,清附贡生,清同治二年癸亥五月二十日未时生,光绪三十二年以开办新疆中学堂(今乌鲁木齐第一中学)监督兼抚署外交,保五品衔县丞,补缺后以知县用,旋借补迪化府奇台巡政厅,改授中书科中书。民国成立后,调任新疆都督府总务科科长兼实业外交各科科长。民国3年,民国政府从绥定县析置霍尔果斯县,任命黄石瑛为伊犁霍尔果斯县知事,奖给五等嘉禾章。寿七十五,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十月没,葬湘乡八都八区西冲上尹家湾屋后山。配何氏,从龙女,清赠宜人,公元一九五〇年没。子声璞。
世系源流:保義-榮-浩-玘-瞻-元績-中浼-簡-宗尹-大通-原裕-文蔚-瑨-惟清-應明-定孫-原老-鳳孫-紹祖-衡宗-啓迪-浩原-毛生-德慶-多孫-僮祖-惟賢-乾鑑-允惠-正庭-世泰-代仁-有倫-文貴-光宙-家瑆
2004年《东山黄氏支谱》关于黄石瑛的记载
霍城县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霍城县原名为霍尔果斯县,“霍城”就是“霍尔果斯城”的简称。在清朝光绪十三年即1888年清政府设立了伊犁府,伊犁府驻地为绥定城,同步设立了绥定县,同年设立霍尔果斯分防厅。到了民国时期,也就是1914年6月撤销了霍尔果斯分防厅,且从绥定县析置了霍尔果斯县(因霍尔果斯河而名,治所在今农四师62团团部),县政府驻拱宸城。霍尔果斯县成立后,绥定县和霍尔果斯县属伊犁地区。1947年,霍尔果斯县改称霍城县。1965年11月国务院将绥定县更名水定县,1966年1月国务院撤销水定县建制,将水定县并入霍城县,县治定址水定镇。“霍尔果斯”的名称为蒙古语原意为“地多干骆驼粪”,也可作“最佳游牧地”解释。
“霍尔果斯”的名称源出蒙古语(准噶尔)。原意为“地多干骆驼粪”,也可作“最佳游牧地”解。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霍尔果斯为西域都护府辖地。 唐代,唐朝政府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霍尔果斯成为丝路中段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清代初年,这里还是中国境内的驻防之地,是伊犁索伦营驻防的6座卡伦之一。同治年间,中俄划界后,才成为边境哨卡,旧称尼堪卡。《新疆图志》载:“尼堪卡伦,在河之东岸,驻稽查委员一,镇守哨弁一。西岸属俄,有俄卡。”咸丰元年(1851年),中俄两国代表在伊犁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正式开放伊犁、塔城两个口岸,霍尔果斯被指定为中俄通商通道之一。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签订了《中俄改定陆路通商章程》,霍尔果斯成为中俄两国之间的正式通商口岸。民国六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大批俄国旧党败兵涌入新疆,中华民国政府从霍尔果斯口岸遣返俄旧兵,随即关闭了口岸。民国九年(1920年),中苏签订了《伊犁临时局部通商章程》,霍尔果斯口岸恢复开放。抗战时期,由于海上交通被切断,大量物资由霍尔果斯口岸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尼堪卡正式改称霍尔果斯口岸,双方的对外贸易已完全国有化,霍尔果斯口岸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苏贸易的西部最大口岸。
1930年代的乌鲁木齐一中校园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公立中学,是新疆成立最早的中学。1953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中学,1982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办得好”的重点中学,是新疆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校。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乌鲁木齐一中的前身博达书院成立。由新疆第一任布政使、 第二任巡抚魏光焘亲自动手组织筹措,校址为当时的迪化北梁(即现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校址)。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博达书院改名为新疆省立中学堂。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新疆省立中学堂停办。1920年(民国九年),新疆省立中学堂恢复招生,迁校址到现建国路口大菜场一带。1924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改新疆省立中学堂为新疆省立第一中学。
参见:www.qths.net/article/900.html 民国《湘乡街埠头东山黄氏支谱》序-黄石瑛撰